从清朝到民国鸦片为什么如此猖獗?1858年6月27日大清签署条约

从清朝到民国鸦片为什么如此猖獗?1858年6月27日大清签署条约

第一,统治者对鸦片的无知与漠视。

鸦片并非鸦片战争时才传入中国。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已知晓鸦片的存在。但由于缺乏科学认知,很多朝代都将其视为稀奇的洋药。比如在唐宋乃至元明时期,鸦片仅被当作止咳、缓解腹泻等的药物,药性虽强烈,却因为气味刺鼻、口感极差,除非病重,普通人根本不会轻易服用。直到明末,印尼人发明了提纯并制成烟膏的工艺,鸦片才被改造成可吸食的形式,进入清朝后迅速传播开来。雍正年间已有大量人群抽大烟,至乾隆末年,年进口量已高达数千箱,成为燎原之势。吸食的快感和成瘾性让这种“药物”彻底失去原有的医疗意义,沦为致命的毒品。

毒品一旦形成规模,其危害往往呈指数级增长。近代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一点。19世纪末,德国拜耳公司曾把海洛因当作“不会上瘾的吗啡”进行宣传,直到几十年后才承认其毒性,并于1931年彻底停产。这种对毒品危害的认知滞后,在清朝更是严重。可怕的是,连皇帝都在吸食,道光皇帝年轻时便抽大烟,他的儿子咸丰更是沉迷其中,最终在三十岁便早逝。连慈安太后也因常年吸食,最终猝然去世。最高统治者自身都染上毒瘾,如何可能有效遏制?

第二,自行种植,导致全面失控。

最初,鸦片高昂的价格让其成为少数富人和权贵的奢侈品。鸦片战争爆发前,每个鸦片球在印度的成本仅需2.5两白银,但在中国能卖到25两,利润高达十倍。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担,吸食者多为富户或达官显贵。然而为了阻止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竟允许并推动国内种植罂粟。结果适得其反,全国许多地区如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成为鸦片种植大省。自产鸦片价格极低,甚至只需进口鸦片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廉价供应让吸食范围从富人蔓延到劳工、农民,社会底层也开始普遍染毒。甚至人力车夫、抬轿民夫都随身带着烟枪,成瘾到无法工作离开的地步。到民国中期,部分地区鸦片甚至成为支柱经济,青年劳动力大量沦陷。

第三,以鸦片税养政府,政权主动纵容。

鸦片贸易的巨大利润,使得鸦片税成为清政府和后来的军阀政权的重要财政来源。清末,一担鸦片可收上百两税银,1887年全国鸦片税收已达千万两,可供建立一支北洋水师。进入民国后,许多军阀更是依靠鸦片税维持统治。比如云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财政收入中近四成来自鸦片。财政上的依赖,使得禁烟几乎成为一句空话。政权明知其害,却因利益而纵容,导致鸦片产量一度占据全球八成,中国吸毒人口在民国时期更是超过八千万,几乎每六个国民就有一人染毒。

相比之下,日本的做法则形成鲜明对比。德川幕府早在19世纪中叶就严令禁止鸦片输入,并将走私者处以极刑,甚至株连家族。国内一旦发现吸食者,初犯强制戒除,屡犯则流放,若再不改则处死。高压政策下,日本的吸毒人口极少,全国不过数千人,远低于中国数千万的规模。事实证明,如果统治者坚决禁毒、执行力严格,外来鸦片难以大规模渗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在1950年颁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用铁腕手段在短短两三年内基本禁绝了鸦片,这才结束了百余年来的沉重历史。这个过程不仅是新政权坚决施政的体现,更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禁毒奇迹”。

结论很清楚:鸦片之所以在中国失控,不仅是因为西方列强的输入,更是由于清政府的纵容、利益驱动与认知迟钝。如果统治者能像日本那样早早采取严厉措施,历史或许会大不相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