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饼的表面纹路审美“如胡人靴者,蹙缩然…”
唐朝是佛教在中土昌盛的朝代。佛教和印度文化为唐朝寺庙带来大量的新奇香料,助燃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当时的贵族是经常口里含香的,男贵族之间谈事口中含着沉香或麝香是很正常的。而唐朝妓女则争相学习用香气来吸引客户的秘技,最夸张的轶事是,元载宠信的一个妓女从小被服食香料,导致身体能自然发出香气。
所以,茶里面放龙脑、麝香这些味道特别浓郁的香料,是和当时的皇室与贵族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中医此时也大力跟进。譬如龙脑和麝香混合后可以治疗留在骨髓里的“风”,而且还能醒酒。中唐时期,海上贸易枢纽地泉州有位刺史,生活奢靡,经常邀请一大帮人吃宴席,大家酒醉后每人身上浇一桶龙脑麝香混合液,保证大家安睡到第二天中午,晚上继续来喝酒。
我觉得,唐朝时的有钱人喝茶肾脏负担挺大的,幸好香料种类太多,他们对某些有异香的没来得及研究透彻,让茶汤逃过一劫。譬如阿末香,又称龙涎。它是抹香鲸的一种病态分泌物,主要产地在非洲索马里。由于贸易过程中几经转手,包括波斯海盗,使得到达唐朝人手里时贸易商说不清这到底是啥玩意儿,而且它的香型非常的臭,所以有的唐朝人坚持认为它是一种动物粪便,就不热销了。进入宋朝,宋人搞清楚了来源,觉得鲸鱼和龙体积都很大,吉祥,就有人往茶汤里放了。
唐朝宫廷喝茶时经常听音乐。乐声轻柔,桌底的小狗仍能安睡。
茉莉花和阿末香的遭遇有点像。茉莉花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生根发芽的。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搞出了萃取精制的茉莉花的油,但唐朝方面也觉得这东西香得发臭,没有热销。
在美食剧集《风味人间》里,有一段话这样解释食臭癖:“臭与香本就是一线之隔,奇臭和异香之间存在着微妙临界点。香味加浓一万倍,那就是奇臭。在某种食物上,极臭可能就是极香。而所谓臭,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会吃的人,才能品到那种异于常态的味道。”
当代的科学实验发现,茉莉花、栀子花等众多白花的花香化合物有900多种,其中有一种很重要,叫做吲哚。吲哚既存在于茉莉花中,也存在于粪便里。当吲哚浓度大于1%时,就会令人厌恶,会感受到粪便腐烂气味。所以,要考虑剂量问题。
香水中也含有吲哚
等到中国人发明茉莉花窨制绿茶的技巧,即诞生茉莉花茶,是唐宋之后的事儿了。
在唐朝时薄荷是个统称,薄荷叶、丁香、胡椒等都可以称作薄荷。它能提神醒脑,经常往茶里投放。为了延缓大家醉酒的时间点,也经常往酒里放。看看崔器就知道薄荷在唐朝的普及程度了。
唐朝著名诗人里最狗血的是宋之问,为了成为武则天的男宠,经常口含丁香,所谓“丁香糖”,如同现在的口香糖。
薄荷叶代言人崔器
为啥要加盐和姜呢?在两周前写的【长安十二时辰的茶密码】里我有阐述过缘由。这是吃茶向喝茶演变的过程。在唐代,等级低的茶汤是腥。原料好、制茶和煮茶手法好、加盐和姜适当,可以使得上乘的茶汤是鲜而不是腥。
盐在那时不像现在是廉价的调料。盐税在古代一直是政府非常看重的。所以加盐喝茶也是一种品位的表现。
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贵族和官僚住在东市附近。而西市则更大众化,西市的外国货也比东市多。唐朝对货物陈列的具体位置管理十分严格,譬如茶叶是固定的一串相邻的店铺。正史记载了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在唐朝贸易中的角色。
唐朝时汉人逐步开始饮茶普及,外族方面最早发现茶叶价值的是日本人和回鹘人。日本人是出于学佛的目的顺带爱上了茶。而回鹘一开始就喜欢牛饮,并开始从事茶叶的西域贸易。回鹘人商队每次来长安,第一件事是去茶叶店铺134号买茶。
回鹘人还是唐朝的高利贷商人,在盛唐时期赚了很多钱。中晚唐时,物价飞涨,负债累累的人群激增后,唐朝政府就怂恿大家赖账,敌视回鹘人,最终赶跑了回鹘人。为了敛财,唐朝政府后来发动了排外活动甚至灭佛运动,把寺庙财产充公,以及搞国际贸易壁垒,最终饮鸩止渴,唐朝经济奔溃,国家灭亡。
国际贸易对唐朝的意义是个很大的话题,本文我仅解读一番其对茶的影响。唐人往茶汤里扔的这么多东西,当代还算保留的只剩橘皮了,搭配老白茶和熟普是蛮不错的。
七八月份三伏天是每年福州传统工艺茉莉花茶的生产期,对四窨茉莉龙珠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