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国企身份的副作用逐渐暴露:行政化严重、组织冗余、决策效率低下。格力逐渐站在了十字路口。
“董小姐”的崛起
1994年,董明珠临危受命担任营销部部长,用三年时间将格力打造成空调行业霸主。2001年成为总经理后,她强硬、果敢、近乎苛刻的管理风格让她成为“中国最难共事的老板之一”。
但也正是这种铁血手段,让格力成为中国制造业少有的高毛利企业。2016年,她在央视节目上说过一句颇具象征意味的话:“我就是格力。”
她不是老板,却比老板还像老板。
当时,董明珠并无股份,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但她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是舞台,而是掌控权。
高瓴资本登场:最沉默的“操盘手”
2019年,珠海格力集团抛出15%格力电器股份转让公告,打响了“国资退出”的发令枪。
接盘者是一家名为“珠海明骏”的企业,看似陌生,实则是高瓴资本为本次交易特设的壳公司。它的股权结构相当复杂,通过各种操作,实际最后对格力电器具有控制权的,其实是格力电器的“管理层”。
高瓴资本是中国私募投资界最神秘也最活跃的玩家之一,由张磊创办,持有京东、美团、腾讯等公司股份。
它的特点是:擅长以“财务投资者”名义入局,却能通过合作绑定管理层,深度参与企业重构。
彼时高瓴公开承诺“不干预经营、不主导管理”,保留董明珠管理团队的主导地位。但业内都明白,这不过是“隐身控股”的标准话术。它要的从来不是董事会位置,而是赋权管理层、重组治理结构后的退出溢价。
董明珠,正是这个重构体系中最核心的“合伙人”。
据参与谈判的内部人士透露:“那轮谈判桌上,董明珠全程主导,连价格谈判都由她亲自牵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交易达成后,高瓴极少干预格力运营,而格力则在随后的三年内迅速启动了管理层持股、组织扁平化等一系列“去国资化”动作。
自此格力电器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决策权分散于多方。
作为珠海明骏的顶层决策机构,珠海毓秀由高瓴(49%)、董明珠的格臻投资(41%)及其他方(10%)共同控制,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管理层持股:权力的最终落点
2021年,格力电器推出史上最大规模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达30亿元。
管理层通过“珠海格臻”平台,集中认购,董明珠个人认购3000万股,出资超8.3亿元,占比27.68%,成为实际控制人之一。其他7名高管合计认购368万股,占比3.37%。
由于董明珠个人认购比例过高,且考核条件宽松,当时被市场质疑为“变相福利”,存在利益输送嫌疑。
公告发布后,格力电器股价连续两日下跌(6月21日-4.79%,6月22日-2.52%),市值蒸发超230亿元。
在2022年股东大会上,曾有一位中小股东质疑:“这是不是在搞内部人控制?”
董明珠直言开怼:“我今天可以告诉你,如果我不控股,我明天就走!”
台下掌声四起。
据参会者在朋友圈透露,“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格力已经不是国资的格力了。”
“去海归化”董明珠的宣言
2024年3月,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董明珠公开表示:“企业绝不用海归派,海归里面有间谍。”
这句话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是影射华为吗?”“她是不是在嘲讽海归派管理层?”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句情绪表达,更像是她多年来资本与人事斗争的宣泄:
在国企体系内,她曾因非技术出身、学历普通,多次被排挤在“决策圈”之外;
如今,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不是高学历才能控股公司,不是海龟才能主导命运。”
从内心来讲董明珠未必多么讨厌海归,曾被董明珠重点培养对象的高管王自如其实就是海归派。
帮助董明珠将格力从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的高瓴本身也是海归背景。张磊,毕业于耶鲁大学,而高瓴资本成立的第一笔钱,也来自耶鲁大学的基金。
董明珠自己能从“国企管理者”变成了私企大老板,包括2024年分红2亿现金,这都是靠着海归办到的。
现在某些人举手赞同她对抗海归,是否知道格力电器的这段背景呢?
国资“静悄悄”的退出“
2023年,珠海国资继续减持。2024年,珠海格力集团彻底退出前十大股东;此时,管理层平台与董明珠本人,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
整个过程,没有强烈舆论、没有重大政治阻力,只有一纸纸公告和一次次不被媒体捕捉的“悄然退出”。
很多人把这看作“智慧的撤退”——国资在资本市场完成退出,获得账面收益,避免僵化治理。
也有人说:“这是董明珠赢了国资一局。”事实上,这种“隐性私有化”的路径并非孤例:
中远海运旗下子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让职业经理人上位:
华润系推行“董事会+CEO”治理架构,将国资“虚化”;
华侨城通过资本腾挪释放地方政府持股比例,放权市场。
这一系列操作的共同点是:国家不再死守控制权,而是更看重运营效率和资本回报。
格力,只是混改新阶段的一个标本。
格力的胜利,还是资本的胜利?
董明珠赢了吗?
她从一个销售部长走到中国制造业的权力中心,用了整整三十年。她没有靠裙带,没有靠资本,而是用铁血管理、对赌式经营和极限控制,换来了属于她的公司。
但你不得不问:
一个靠董事长个人意志维系的企业,真的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典范吗?
一个靠高瓴、靠减持套利的路径,真的是国企改革的黄金模板吗?
格力的民营化,是董明珠的胜利,还是体制的妥协?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的时代”。
但更值得深思的是,
下一个格力,会是谁?
留言聊聊你的判断。也许,下一个“国转私”的大戏,正在你眼皮底下上演。
╭────────────────────────────────────────────╮
│ 格力电器“去国资化”时间线全景图
├────────┬────────────────────────────┤
│ 1991年 │ 珠海市国资委控股设立“珠海格力电器”
│ 2001年 │ 董明珠升任总经理,开始强化个人控制力
│ 2016年 │ 董明珠首次公开提出“我就是格力”
│ 2019年 │ 珠海格力集团转让15%股份,高瓴资本入局
│ 2021年 │ 管理层发起30亿员工持股计划,董明珠出资最多
│ 2023年 │ 高瓴资本开始减持退出
│ 2024年 │ 珠海国资彻底退出十大股东,正式“去国资”
╰────────┴────────────────────────────╯
结论:格力的实控权,已由“政府”平滑转移至“董明珠+管理层联盟”
向右拖动▶️
————☀本文完结☀————
(本文数据来源权威媒体报道,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留言、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