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是阳光照射更充分的“阳面”,最适合建立城市。周代在此营建洛邑,即“位居洛水之北的城邑”,故名“洛阳”。
虽然今日的洛阳市区已经跨越洛河两岸,但这个名字从两千多年前沿用至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在我们农村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被称为“阳”;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被称为“阴”。古人为什么说“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主要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的光线主要从南方照射过来。对于一座山而言,南坡(山南) 能接收到最充足的阳光照射,日照时间长,因此温暖、明亮,故称之为“阳”。反之,北坡(山北) 则大部分时间处于背光面,日照时间短,因此寒冷、阴暗,故称之为“阴”。如果你去爬山,会发现山南面的植被通常比北面更茂盛,雪也融化得更快,这就是“阳”与“阴”在自然环境上的直观体现。
古人为什么“水”的北面为“阳”,南面为“阴”?主要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条河流的北岸,它的对面(南边)是河水,而它自身所在的位置,相当于“山(河岸)的南面”,所以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故为“阳”。
同理,河流的南岸,它的对面(北边)是河水,而它自身所在的位置,相当于“山(河岸)的北面”,所以背光,故为“阴”。
总之“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这条古老的法则,是中国古代人民基于北半球的地理位置和太阳运行规律,总结出的朴素而科学的智慧结晶。
古人通过一个“阴”字或“阳”字,就将城市与周边的山河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记住这个原则,您在看中国地图时,就能解读出许多地名背后隐藏的地理信息。作者 | 鸿雁深蓝